發布時間:2022-04-06 08:57:09 文章作者:geermo
近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印發《重慶市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到2025年底,建成全國**的輻射監測分析實驗室,進一步提升電磁環境監測能力,具備各級別輻射事故的綜合協調指揮及處理處置能力,確保我市核技術利用單位產生的放射性廢物100%安全收貯,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低于每萬枚1起。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市聚焦監管體系建設,狠抓監管能力提升,嚴守輻射安全底線,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但在高風險放射源監管、信息化建設、輻射應急能力、引領行業健康發展、電磁環境監測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和短板。在“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加快推進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監管體制機制、落實監管責任、強化風險防控、依法從嚴監管,提高全市核技術利用、電磁輻射設備(設施)環境安全水平,降低輻射環境風險,確保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規劃》明確了五個方面的任務。
提升輻射安全監管效能。重點是進一步提升監管隊伍專業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務輻射類建設項目落地。
優化監管工作機制。重點是有效運轉市級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強化輻射安全監管,加強核安全文化宣貫和輻射科普知識宣傳。
加強輻射監測能力建設。重點是做好輻射環境監測,提升輻射監測網絡性能,打造**監測實驗室。
健全輻射應急體系。重點是完善各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通訊系統建設,統籌提升全市輻射事故應急響應能力。
確保全市放射性廢物安全。重點是穩步推進新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及配套安防設施建設,加強對放射性廢物和廢舊放射源的收貯、暫存和管理工作。
“為確保《規劃》落地落實,我們還制定了強有力的保障措施。”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將輻射安全監管和污染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支持內容之一,建立相對穩定的資金渠道和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級、市級項目和資金的投入。同時,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進入輻射監管、監測隊伍,不斷加強監測隊伍專業化建設。
此外,還將堅持創新驅動和科技支撐作為重要任務,推動核與輻射行業向創新型、高精尖、數字化轉型,擴大核與輻射行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有效供給。